彭雪枫(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军事家)生平简介 (续集)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8-31 13:20:08   来源:   评论:0

彭雪枫亲自兼任校长(后来成长为我军著名高等军事学府——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1939年1月中旬,部队在鹿邑县白马驿整编,组建一、二团和独立营。
2月,部队进抵永城书案店地区休整。
6月初,率支队主力向怀远地区进军。
同月25日在《军政杂志》一卷六期上发表《平原游击战的实际经验》一文。
7月30日,在《拂晓报》上发表《基督教友和共产党人联合起来》一文。
8月中旬,鲁雨亭部被改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总队。鲁任总队长、孔石泉同志任政委。
同月20日,发表《宁可消灭敌人一个连,不愿击溃敌人一个团》一文。
同月下旬,率部由怀远回师新兴集。
9月3日,在涡阳县曹市集召开支队第一次党代会,选举出席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雪枫同志在会上作题为《经验是黄金难买的,理论和实际打成一片》的重要报告。
10月5日,在《拂晓报》上发表《斗争一年》和《拂晓报产生和壮大及今后的方针》两文。
同月23日,写《英勇斗争的一年》一文,载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一日《拂晓报》。
同月29日,在《拂晓报》上发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工作方针》一文。
11月11日,河南竹沟“确山惨案”发生后,撰写《关于竹沟事变》一文。载一九四0年三月八日《拂晓报》。
11月,奉新四军军部命令,游击支队改番号为新四军六支队。任司令员兼政委。豫皖苏边区党政军委员会成立,任主任。28日,为《拂晓报》撰写题为《本报被禁的声明》的社论。
12月5日,《拂晓报》百期纪念。毛泽东、刘少奇、张闻天、王稼祥、滕代远、曾希圣同志为该报题了词。
同月底,派张爱萍率六支队一团挺进皖东北。
1940年2月5日,发表《豫皖苏两年来平原游击战争的总结——在干部战术研究课上的讲授提纲》。同月七日,写《目前时局与目前任务》一文。
3月,根据中央指示,六支队建立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任校长。
同月21日,在支队政治部组织的孙中山诞辰大会上作《谁是孙中山先生主张的忠实执行者》的演说。
4月1日,日伪军三千余,向永城东北之山城集“扫荡”,一总队与敌展开激战,总队长鲁雨亭光荣殉国。
同月18日,发表《怀念亲密战友——鲁雨亭同志》一文。
同月21、23日,发表《我们的镜子——读书笔记》一文。29日,发表《要求巩固团结,要求停止摩擦》一文。
5月2日,写《两年来平原游击战总结——游击战术指导法则》一文。
同月4日,毛泽东在《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的指示中,指出:“彭雪枫支队在淮北的坚决斗争,是绝对必要的和绝对正确的”。同日,发表《发扬“五四”精神,保持团结进步》一文。
5月13日,发表《请示制裁民族败类祁炎勋》一文和《致李仙洲、卫立煌司令官电》。
6月9日,发表《欧战进入新阶段后的国际形势》一文。
同月20日,八路军三三四旅和新二旅越过陇海路南下,与六支队会师新兴集。
8月,八路军三三四旅新二旅与六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任司令员。
12月9日,在《拂晓报》发表《怎样和敌人斗争与怎样建立敌后根据地》一书的序言。
同月12日,因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耿蕴斋、六旅十七团团长刘子仁、十八团团长吴信荣率部叛变投敌,发表《为紧急动员告淮上绅耆书》。

新四军第四师成立

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发生。
同月17日,发表《誓为皖南事变殉难烈士复仇》一文。
同月24日,发表《纵谈皖南事变——答记者问》的谈话。
同月28日,八路军四纵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任师长兼政委。
2月10日,汤恩伯率十万反共顽军大举进犯豫皖苏边区。指挥四师进行长达三个月的反顽斗争。
同月11日,致函顽军头目李仙洲,敦促其悬崖勒马。
同月18日,致函阜阳县警备司令廖运泽,呼吁团结抗战,揭露何应钦利敌误国的罪行。
3月3日,发表《致九十二军、骑二军全体将士通电》,号召停止内战,枪口对外,维护抗战大业,拯救战区广大被难同胞。
4月2日,发表《为征公粮告淮上父老绅耆书》。
同月19日,顽军一二四师四二五团团长陈锐霆率部举行战场起义。
同月22日,四师三十二团在大小营集反顽战斗中失利。
同月24日,发表《告南阳同胞书》。号召顽军中的南阳同胞拥护抗日的新四军,反对汤恩伯打内战的阴谋。
同月25日,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五月五日,奉命率四师主力撤离路西进入皖东北根据地。
5月下旬,华中局派邓子恢同志到淮北四师工作,任淮北区党委书记、四师政委。
6月18日,四师进入淮泗、淮宝地区。
6月23日,四师直属机关进驻仁和集、万集地区。
7月,淮北军区成立,任司令员。中旬,遵照华中局指示,四师在仁和集召开军政委员会扩大会议。总结检查路西反顽斗争失利的经验教训。对过去的军事、政治、干部政策,地方武装政策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对存在的缺点、错误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承担了路西反顽斗争失利的主要责任。会后,四师进行了三个多月的建军整训工作。
彭雪枫将军与妻子林颖合影

  彭雪枫将军与妻子林颖合影

8月1日,四师骑兵团在淮宝县岔河镇成立。
9月24日,在半城与林颖结婚,时年三十四岁。
10月14日,率四师主力发动陈道口战役。取得重大胜利。
10月30日,陈毅由莫圩子到半城。老战友江西一别八年,半城相逢,长谈竟夜。
11月18日,陪同陈毅、张云逸到新行圩子九旅旅部欢送到三师任副师长的张爱萍同志。
1942年3月8日,发表《迎击敌人的春季扫荡》一文。
4月26日,发表《认清敌人与准备自己》一文。
5月11日,师部由半城迁往管镇。
同月25日,发表《所望政工会议者》一文。
同月30日,发表《悼启邦同志》一文。
6月初,四师开始整风,作整风动员报告。
9月16日,在《拂晓报》上发表《再论精兵主义》一文。
同月18日,在师直“九一八”十一周年纪念大会上作《严重局势下的两大工作》的报告。
10月10日,在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作军事报告。
11月,日伪军一万五千人,分数路对淮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实行外线作战,同敌人展开战斗三十三天,取得重大胜利。
12月,发表《贺拂晓报五百号——五年来拂晓报的检讨》一文,并写《纪念朱家岗殉国烈士碑记》。
1943年2月8日,率部参加张大路战斗。
同月,著《三十三天反扫荡述略》,由拂晓出版社出版发行。
3月17日夜,率部参加山子头自卫反击战,是役大获全胜,活捉苏鲁战区副司令长官、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击毙顽军头目王光夏及独立第六旅旅长李仲寰。
同月29日,陈毅、张茜、范长江到半城。
同月30日,为争取韩德勤共同抗日,与陈毅对韩德勤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面对面的斗争,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处理了韩德勤事件,将韩礼送出境。
4月24日,陈毅返军部。
5月,在《拂晓杂志》一卷三期上发表《悼彭雄同志》。
6月19日,在军事教育会议上作《继续完成新的整训计划》的报告。
同月20日,提意见来四师工作的奥地利医生罗生特。
10月,在《拂晓杂志》一卷五期上,发表《关于中央整风新指示及华中局补充指示的传达》一文。
同月,在四师动员开展大生产运动。发表《关于时事教育》两文。
11月8日,发表《论苏德战局——为庆祝十月革命节周年纪念而作》一文。

为国捐躯

1944年1月1日,发表《一年来的军事工作》一文。
1月19日,在朝鲜独立同盟第二次盟员大会暨朝鲜义勇军华中支部成立大会上作《中韩两民族携手并肩作战》的演说。
同月29日,对四师直属部队作《我们是政府的卫队和老百姓的护兵》的报告。
2月,主持清查淮北联合中学“反特案件”,彻底为此假案平反,并给制造冤案的工作人员以纪律处分。
3月10日,发表《文化训练队思想论战总结报告》一文。
7月,根据中央指示,决定率四师一部执行西征任务。
8月15日,率四师主力五个团在半城大王庄举行西征誓师大会,冒暑西征。
同月23日,指挥部队首战肖县西南的小朱庄,击毙顽军纵队司令王传授及其官兵三百余人,俘敌一千三百人,并争取了吴信荣部起义,首战告捷。
9月上旬,率部继续西进,涤荡各地顽军,基本上收复了豫苏区八个县的地区。
同月10日,围歼夏邑县八里庄顽军李光明支队,战斗进行得十分顺利。至11日,全歼顽军一个支队,俘支队司令李光明等千余人。是役,彭雪枫同志亲临前线指挥,不幸中流弹光荣殉国。时年三十七岁。

6与周恩来之谊

彭雪枫和周恩来都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周恩来、邓小平与彭雪枫

  周恩来、邓小平与彭雪枫[1]

在革命的征途中,曾数度共事,友好相处,并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革命情谊,被人们传为佳话。
一九二九年冬,彭雪枫在山东军阀刘珍年部做兵运工作时,因蒋介石的从中干预,被刘珍年“礼送”出境。稍后,彭雪枫便在地下党的安排下,秘密南下,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期间,彭雪枫直属于负责中共中央军事工作的周恩来领导,从事兵运工作。在“十里洋场”的大上海,彭雪枫在实际的工作中,从周恩来的身上,也学到不少与敌斗争的宝贵经验,并从周恩来同志的身上领略到这位伟大的革命家的崇高风范和高尚情操。
一九三零年五月初,全国红军代表大会和全国苏维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彭雪枫聆听了各地红军英勇杀敌的事迹后,心情十分激动,他渴望能到苏区去,与敌人“真枪实刀”地大干一场。会议之前,当彭雪枫将心里的愿望向负责军事工作的周恩来讲了之后,因当时红军队伍中也急需一大批有文化的革命干部,特别是中高层领导干部,周恩来就同意了彭雪枫的要求。会议结束之后,彭雪枫便与彭德怀领导的红五军的与会代表何长工、滕代远等人一道,与中央军委派往红军的十余干部一起,乘上了一艘英国的“太古”号轮船,溯江而上,顺利地抵达到了彭德怀领导的红五军驻地,受到了彭德怀等同志的热烈欢迎。
从此,彭雪枫便在彭德怀的领导下,开始了在中央苏区与敌斗争的战争生涯。此后,彭雪枫由于作战勇敢,冲锋在前,先后担任红三军团红二师、红四师政治委员,率领红军与敌人展开了面对面的搏斗。每次与敌人交锋时,他都披坚执锐,身先士卒,率领部队打了不少的胜仗,从而成为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军团中的一员勇将,中央苏区也都将他与彭德怀并称为红军中的“二彭”。彭雪枫还以善于做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而闻名全军,被称为“讲道理的政治委员”,周恩来还亲切地称赞他与彭德怀两是“永远打不败的‘二彭’”!
红军长征前,彭雪枫从红军大学政治委员的岗位调任红六师师长,旋又调任中革军委作战局局长兼中央直属纵队第一梯队司令兼政治委员。
在长征途中,彭雪枫协助负责中央军委的周恩来朱德等同志,出谋划策,指挥全军作战,成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得力助手。特别是在湘江战役中,彭雪枫紧随周恩来副主席,一直在前线指挥。湘江一战,西进红军虽然突破了国民党军防守最为严密的第四道防线,但红军却损失过半,待过了湘江后,只剩下三万余人了。在亲眼看到红军战士们的鲜血洒在湘江两岸时,彭雪枫的心再次被揪紧了,他心里暗地发问:这样打下去能行吗?!于是。周恩来对这位逐步成长起来的红军高级指挥员所具备的战略眼光极为欣赏,并经常鼓励他继续学习,不断进步。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进入中央决策领导班子,长征红军也进行了整编,彭雪枫在彭德怀的要求下,重新回到了红三军团,改任红五师师长。红军长征到达扎西地区时,红军再次整编,彭雪枫又改任为红十三团团长,率部一路屡任先锋,斩关夺隘,特别是在攻占娄山关、再占遵义城的战役中,彭雪枫率领红十三团的健儿们,英勇战斗,一举夺得军事要隘娄山关,并配合兄弟部队再一次占领了遵义城,打垮了敌人八个团,取得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第一个伟大胜利,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彭德怀等人的好评。
此时,由于国内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毛泽东、周恩来即将正在红大学习的彭雪枫抽调出来,派遣他秘密前往东北军的于学忠部、绥军的傅作义部和晋军的阎锡山部,从事秘密统战工作。特别是在与阎锡山的谈判中,彭雪枫以杰出不凡的文韬武略,充分地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高级干部的大智大勇,出色地完成了与阎锡山的联络、统战任务,使红军在改编为八路军后,深入到山西敌后抗日奠定了基础,并赢得了阎锡山的敬重,也得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表扬。
一九三六年二月,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直插山西。阎锡山急命晋军抵抗,但遭到了红军的沉重打击。此后,在中共“停战议和,团结抗日”的号召下,阎锡山派员到延安要求中共派员到太原。十一月,毛泽东即委派彭雪枫秘密前往。在太原秘密办事处期间,彭雪枫肩负着党中央与阎锡山合作的统战使命,按照毛泽东、周恩来的指示,经常给远在延安的毛泽东和周恩来写信,向党中央汇报在太原的秘密工作和统战情况。
一九三七年二月二十五日,彭雪枫在给周恩来的信中就这样写道:“晚六时,化之(即梁化之)来,略谈即走。遂往山西饭店会周(即周恩来)。十一时开始给恩兄(也指周恩来)写信,十二时一刻就寝。”在第二天的日记中又写道:“晨六时半起来,续完给恩兄之信。”
后来,在周恩来抵达太原时,彭雪枫还数次陪同他会晤阎锡山,再次成为周恩来的得力助手,商谈红军(后为八路军)进军山西的事宜,圆满地完成了八路军出兵山西进行合作的重要工作。
在太原期间,彭雪枫与周恩来相处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期间,周恩来常常工作到深夜,并因气候不适而积劳成疾,鼻子常流鼻血。彭雪枫得知后,就找到太原的名医,为周恩来诊治,还亲自外出为周恩来买药,再三叮嘱护理人员要多注意周副主席的身体,有事及时向他报告。太原失陷前夕,天候转冷,彭雪枫就将自己用的一条毛毯送给了周恩来同志御寒。一九四四年九月十一日,彭雪枫率部在夏邑县八里庄与李光明部作战中不幸殉国。噩耗传来,痛失良将,正在重庆的周恩来和邓颖超,他们悲痛的心情难以言表。此后,周恩来还将彭雪枫在太原时送给自己的那条毛毯妥善保管起来,直到14年后,他才将这件与彭雪枫凝结着战斗友情的毛毯,送还给彭雪枫同志的爱侣林颖同志,以作永久纪念。后来,这件凝结着彭雪枫与周恩来革命兄弟友情历史见证的毛毯,还成了一件极其珍贵的革命文物,现收藏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彭雪枫与周恩来不但是革命道路上的亲密战友,而且在个人感情关系上也凝结着兄弟般的情谊。周恩来对彭雪枫不但在工作是进行过多次的指点,并对他的个人生活也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周恩来、邓颖超夫妇还多次关心彭雪枫的个人婚姻问题,无论是在上海的日子里,还是在中央苏区,还是在长征的路上,还有长征达到陕北的窑洞里,以至后来在太原和临汾相处的日日夜夜,周恩来、邓颖超都以兄长和姐姐般的情怀,去关心彭雪枫。
一晃就到了一九四零年,彭雪枫此时已三十三岁了。远在重庆的邓颖超又写信到豫皖苏边区来,谈及他的个人问题,并想当红娘,帮他找一位般配的姑娘。彭雪枫则在复信中说这样写道:
小超大姊:
汉皋(指武汉)一别,三个年头,无时不在念中。这之间您是走了一趟莫斯科,可谓幸福之至!我则深入敌后,每天冒着枪林弹雨,肉体上虽不舒服,精神上倒也愉快,不过反共分子随处皆有,总有点讨嫌耳!
任泊生同志在我处工作。他自己以及我们大家都盼望陈波儿同志来。请您成人之美吧,不仅他们夫妇团圆,而主要可给我们在敌后活动的部队,在文化娱乐工作上以大的开展。我们在望着!
特向大姊郑重说明,我个人的问题并未解决,也不打算解决,海阔天空,独来独往,岂不写意?已经老了,已经老了!(吴振英问候你好!)
要想见面,怕只是有待于抗战胜利之后吧?我真是想你们!就是我一个人孤独地在敌人的后方,胡服(即刘少奇同志)又离得远,想找人谈谈,净是“部下”。战争,人事,困难,千姿百态,总是不轻松得很!就是象汉口那样过几个月见几天面的机会都不可得!
我知道您忙,可是总想读您的信。十年战友,友谊,同志间的亲爱,是比什么也宝贵的!
我不知道居留在渝的故人都是谁?知道的请您代我致意吧!
祝您健康爽快!
我很结实,从来没有病过,请您放心。
雪枫
一九四零年五月二十八日夜
于豫皖苏边小荒村中军次,时在狂风暴雨之后
在信中,彭雪枫并没有将自己的婚事放在心上,而是随信给邓颖超寄了几张自己的照片,除她与周恩来留下外,让他们转送其他在渝的熟识朋友们;但他更关心时任游击支队外联科科长任泊生的家庭问题。当时,由于战争的原因,任泊生与爱人陈波儿已两地分居几年,彭雪枫希望周恩来、邓颖超能关
陈毅与彭雪枫

  陈毅与彭雪枫[2]

照他们夫妇的分居问题,让他们能到一起工作,同时也是为了边区文化事业建设的发展。邓颖超收到信后,还嗔怪地笑着对周恩来说:“雪枫真是个怪人,才三十三岁便说老了,他难道想一辈子打光棍?!”
彭雪枫将军是中国革命史上的36位军事家之一,也是一位对革命事业忠贞如一的革命家,他一生虽然短暂,但却因功卓著而被誉为传奇名将。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及相处中,无论是在统战工作中,或是在军事指挥上,彭雪枫都做出了卓著的成绩,他们之间所结下的深厚情谊,他们在工作上的默契配合,在生活上相互关心,相互鼓励,堪称革命兄弟,更堪称后人师表,是后人学习的光辉典范。[3] 

7创《拂晓报》编辑

被毛泽东、朱德等人称赞为“共产党人好榜样”的彭雪枫,革命岁月中屡立战功,牺牲时年仅37岁。在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和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风趣地说:“将来革命胜利了,我要当个新闻记者。”所以,他创办《拂晓报》绝非偶然。
在新四军游击支队出发东征的当天,在彭雪枫的倡议和具体组织下,报社的工作班子很快成立。报纸以何为名?有人主张叫“曙光”,有人建议名“胜利”,最后由彭雪枫定名为“拂晓”。他在《创刊词》中写道:“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勇敢、进取、迈进、有为……军人们在拂晓要出发,要进攻敌人了。拂晓催我们斗争,拂晓引来了光明……”这篇不足500字的创刊词写得文采斐然。
1938年9月29日,《拂晓报》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的一
彭雪枫(前左三)与《拂晓报》人员合影

  彭雪枫(前左三)与《拂晓报》人员合影

家农舍中诞生。据当时在《拂晓报》社工作的张洪撰文回忆:创刊号是一份油印小报,共3版(1张蜡纸1版),印在当地的土产麻纸上。那时物质条件极差,只有1盒油墨、半箱蜡纸、1双铁笔、2块锈钢板、1个胶辊,连架简陋的油印机都没有。加之大家没有办油印报的经验,蜡纸刚印30份就破了,然后重新刻写,才又补印30多份。尽管报纸印完油渍斑斑,字迹模糊,可当指战员们看到自己的报纸时,还是兴奋不已。
虽然报纸诞生在抗战硝烟中,但是彭雪枫对《拂晓报》的要求,没有一点松懈,像治军一样严格。他常给报社的同志传达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分析斗争形势,同大家一起研究宣传方针、报道策略、版面安排,乃至标点、装饰。在繁忙的军事、政治斗争中,他经常挤出时间撰写社论、评述,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论文都是在《拂晓报》上发表的。据笔者对河南省档案馆馆藏的219期《拂晓报》进行统计,彭雪枫的署名文章有20篇。每期报纸出版后,彭雪枫都认真地通读一遍,把写得好的或有错误的稿件用红笔画出来,然后去报社发表他对报纸的意见,使大家受到最实际的教育。
1939年春,正值严重春荒,军民都无粮充饥,部队能吃上烂红薯、糠窝窝和高粱面稀汤汤就算好的。报社当然更困难,连调油墨的煤油都买不起。油墨用完了,便用锅灰调棉籽油印报。即使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彭雪枫仍然没有放弃《拂晓报》,他坚决认为,有时“一支笔胜过两千支毛瑟枪”,“不管多么困难,《拂晓报》是非健全不可的”。为解决报社面临的经济困难,彭雪枫想了两个办法:一是通知前方部队,凡在战斗中缴获的油印器材,即速交报社;二是成立《拂晓报》基金会,发动群众赞助。曾任华东局宣传部长的陈其五及夫人从国统区来,将他们节余的100块银元捐给报社。著名爱国人士梁漱溟先生赴山东时路经支队,见大家在敌后坚持办报深受感动,也慷慨捐赠100块银元。这两笔捐款如雪中送炭,为报社解决了大难题。
1939年冬,蒋介石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反共逆流,他们早就对《拂晓报》恨之入骨,竟以《拂晓报》“内容荒谬,破坏抗战,态度明显”为由,密令各县对《拂晓报》加以“严密检查扣留”,实行“文化围剿”。当得到《拂晓报》被“查禁”消息的当天晚上,彭雪枫来到报社,与工作人员积极研究对策。他翻着以前的《拂晓报》,微笑着说:“我们的报纸广大群众欢迎,而敌人确实是害怕的……我们要继续出下去,要做抗战的模范,团结的模范,进步的模范,更有利的向投降妥协倒退势力斗争。”
为了给敌人一个正面有力的反击,彭雪枫迅速作出反击,在1939年11月28日的《拂晓报》上以社论形式发表了《关于本报被禁的声明》,痛斥了所谓《拂晓报》“内容荒谬”“破坏抗战”的无耻谰言,怒斥了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假抗日、真反共的丑恶行径,而在反“查禁”的斗争中,《拂晓报》正好迎来它的百期纪念。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以及谭政、滕代远等人的题词先后陆续转到了《拂晓报》社,毛泽东的题词是“坚持游击战争”,刘少奇的题词是“为抗战的正确路线而斗争”。于是,彭雪枫决定出版《拂晓报》百期纪念专号,他还特地为《拂晓报》百期纪念撰文,写下《立志做办报专家》的专论,有力地回击了反共顽固派对豫皖苏边的“文化围剿”。《拂晓报》也越发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当之无愧地成为唤起民众的号角以及广大官兵主要的精神食粮,成为揭露敌人、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
1942年冬,《拂晓报》因敌人长期残酷“扫荡”而被迫中途停版。
《拂晓报》合订本

  《拂晓报》合订本

1943年1月,《拂晓报》改为中共淮北区党委机关报。同年5月,它重整旗鼓,由油印改为铅印,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在夏邑县八里庄指挥作战时不幸壮烈牺牲,时年仅37岁。秘书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份保存完整的《拂晓报》合订本,彭雪枫还用毛笔在封面上写下“心血的结晶”几个字。创办《拂晓报》是彭雪枫在抗战时期参加的一项特殊战斗,为当时的将士注入了抗战激情和革命必胜的信心。[4] 

8回忆文章编辑

牺牲前后

王秀兰、张学法 来源:《解放军报
8月初,笔者来到位于江苏省泗洪县半城镇的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淮北军区司令员彭雪枫墓地和淮北烈士陵园,凭吊烈士英灵。在烈士墓前,先后担任半城镇文化站站长的张坤和张仁高父子,给笔者讲起彭雪枫壮烈牺牲前后发生的一件件往事,令人震撼,令人感动。

秘而未宣

1944年4月,侵华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了中原战役,大举向河南腹地进攻。中原大片河山沦于敌手,中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解救生活在日寇铁蹄下的中原人民,是年8月,彭雪枫奉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之命,率四师主力部队于泗洪县丰夸大镇誓师出征。
在誓师大会上,彭雪枫作了感人心魄的动员讲话。他说:“3年前,我们忍痛撤出了豫皖苏路西根据地。从撤出路西那天起,我们就发誓一定要把它收回。君子报仇三年不晚,现在三年时间到了。我们是豫皖苏人民的子弟兵,豫皖苏是我们的家乡,那里有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妻室子女,我们的兄弟姐妹。3年来,我们日夜盼望着能早日收复失去的根据地。我们终于盼来了这一天。我们一定要把日本鬼子和敌伪军消灭掉。为了路西倚门东望的父老乡亲,我们就是战死疆场,也心甘情愿。”
从8月15日到9月11日,彭雪枫率领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路西地区,夺取了萧县、永城和宿县等城镇,解放了200多万人口。9月11日,彭雪枫亲率3个团攻打八里庄。就在我军取得节节胜利之时,在
彭雪枫将军纪念馆

  彭雪枫将军纪念馆

前沿指挥的彭雪枫不幸被一颗流弹击中,壮烈牺牲。
为了不影响部队的士气,也为了保护身怀六甲的彭师长爱人林颖,师领导请示新四军党委后,决定暂缓公布彭师长阵亡的噩耗,并要求有关人员保守这个秘密。根据师领导的指示,时任旅长的滕海清派人到王白楼一户大恶霸地主家,用500块银元买了副上好的棺材,将彭雪枫入殓,悄悄地用船送回路东,安放在成子湖边的柴滩上,然后运回四师师部驻地半城,暂时放在半城附近一只停泊在濉河上的大木船里,日夜派人看护。直到1945年1月24日,彭雪枫师长牺牲的消息才公布于世。

同声悼英雄

对彭雪枫的牺牲,党中央极为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和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在《解放日报》上联合发出启事: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同志,1944年9月间阵亡淮北前线。雪枫同志早年献身革命,艰险备尝。抗战后组织人民武装,于豫皖苏一带驱逐强敌,解放人民,创建淮北抗日民主解放区,功在国家。噩耗传来,同声哀悼!
之后,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彭德怀等率延安各界代表1000余人,在延安中央大礼堂沉痛追悼彭雪枫师长。中央大礼堂门口挂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挽联:“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奋斗出生入死,功垂祖国;打日寇、打汉奸,千万同胞自由平等,泽被长淮。”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彭德怀和陈毅等也都致了悼词
2月2日,7000多淮北军民从停在濉河上的大木船上,将彭师长灵柩恭迎到原驻地大王庄,并于2月4日到6日举行了公祭。2月7日,在洪泽湖畔的泗洪县半城镇大王庄,淮北各界16000余人参加了彭雪枫师长的追悼大会和安葬仪式。
在追悼会上,军民齐声呼唤师长,声震淮北。从半城到大王庄,两公里的路边上,群众自发地摆了128处祭桌。每个祭桌上都放着一炉香、一碗水和一面镜子,表示颂扬彭师长为官清如水明如镜。在彭师长的灵柩运往墓地时,老百姓成群结队地跟在后边,哭声一路。不少年迈的老人,拄着拐杖,在子孙的搀扶下,也跟着送葬。棺材下葬后,淮北根据地各县干部群众,还络绎不绝地到墓地拜祭。中共中央华中局代表曾山,看到这些情景感慨地说:一个领导同志牺牲后,出现这样动人的情景,过去很少有。可见,彭雪枫在人们心目中的高大。
1945年5月,淮北区党委和行署决定,在彭雪枫墓地修建“淮北烈士陵园”,并建造“淮北抗日阵亡将士纪念馆”。陵园中,铸造彭雪枫师长半身铜像一座,镌刻着彭师长及淮北抗日阵亡烈士英名录的石碑13块,还有淮北解放区阵亡将士纪念塔等建筑物。纪念塔高8米,塔顶有新四军战士铜像一尊。战士铜像身高5米,一手持枪,一手指向东北方向,表示一定要把日寇赶出中国。铜像形象逼真,雄风浩然。陵园的大门上,为李一氓亲笔题写的匾额和对联。对联是:“半壁河山留战绩,两淮风雨慰忠魂。”

9办学治校编辑

著名抗日将领彭雪枫将军不仅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教育家。他亲手创办的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后来成长为我军著名高等军事学府——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1937年,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战的烽火迅速燃遍全国。随着新四军的发展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扩大,加速培养抗日骨干成为当时我军的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彭雪枫将军审时度势,决心创办一所随营学校。一天,他把段佩明和钟致远叫到司令部驻地说:“在临汾时,我们办学兵队,到竹沟办的是教导队,现在我们要办随营学校,抗战需要人才啊!”经过紧张的筹备,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于1938年11月26日在河南杞县傅集成立。彭雪枫亲自兼任校长。
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夹攻下,随营学校坚持边打仗边办学,边生产边办学,仗打到哪里,学校就办到哪里,树荫下、打谷场、空闲农舍、祠堂寺庙,都成为学员学习的课堂,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马背学校”。随营学校在短暂的办学实践中,积极为抗战前线培养人才,积蓄革命力量,为我军建设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宝贵的人才支持。

10纪念建筑编辑

雪枫纪念馆

彭雪枫纪念馆坐落于镇平县城北隅,毗邻公路,占地面积9200余平方米。迎面是彭雪枫的高大铜像,耸立于晶莹剔透的花岗石基座上,使这位德才兼备、智勇双全的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聪颖刚毅的光辉形象栩栩如生地得以展现。石基上镌刻的“彭雪枫”题字,选用本人墨迹,下笔有神,洒脱苍道,别有韵味。铜像两侧的两块石碑,一碑介绍彭雪枫的生平事迹,一碑记叙建造纪念馆的经过。院内空旷处则用花木草卉点缀。主体建筑展览馆,位于后部的中央,两层,乳白,别具一格。总面积2350平方米,将600余幅有关彭雪枫烈士戎马一生的珍贵照片,分作八个部分集中展览,再现了烈士光辉灿烂的一生。

雪枫墓园

在泗洪县城南约20多公里的半城镇,有一座古朴典雅、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由于陵内安葬着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彭雪枫将军的遗体,故名《雪枫墓园》。
\

11、百年诞辰

2007年9月9日上午,秋阳高照的镇平县雪枫广场,苍松翠柏掩映
彭雪枫将军像

  彭雪枫将军像

,绿草鲜花铺地,一派庄严肃穆气氛。纪念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将领,我党我军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彭雪枫将军诞辰100周年大会在此隆重举行。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政委彭小枫上将及夫人、女儿,国家民委原常务副主任赵延年,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李金明等,新四军老战士代表,兄弟省市,省军区、省直有关部门和驻宛二炮部队领导同志及镇平县各界干部群众近万人参加了纪念大会。
彭小枫、陈全国和南阳市委书记黄兴维等在纪念大会上讲话。南阳市政府市长朱广平主持。
会后,与会代表参观了彭雪枫将军纪念馆和彭雪枫将军故居。

[责任编辑:王明会]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彭雪枫(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军事家)生平简介
下一篇:最后一页

 乡镇导航:贾宋 侯集 枣园 彭营 马庄 柳泉铺 石佛寺 晁陂 老庄 曲屯 遮山 卢医 二龙 王岗 杨营 安字营 郭庄 高丘 张林 涅阳 玉都 雪枫
镇平县雪枫街道
版权所有:镇平县雪枫街道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技术支持:南阳网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