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玉乡艺苑 > 正文

戒尺
作者:魏建良   发布时间:2018-05-03 10:37:09   来源:镇平网   

  
  “戒尺”是什么?长什么模样?恐怕90后、00后甚至80后都不甚了了。在过去,戒尺有俩用途,一是指佛教的一种法器,是在“皈依、剃度、传戒、说法”,以及“瑜伽焰口施食”等等的仪节中使用的。比较常见的,多半是用一条木块,长约四五寸、宽厚各约一寸左右。我主要想说戒尺的另一种用途,即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罚戒所用的竹板或木板,是一种传统的教育用具。但在现代学校的课堂上,这种传统的、似乎古朽的东东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莘莘学子们不知道什么是戒尺,更没挨过戒尺的惩罚,实属正常。
  
  我小时候上学时,70年代左右,对教鞭或教鞭棍儿印象颇深。小学二年级时,一个高高个子的老者教我们,据说是河南大学的前身,开封师专毕业的,忘记他教的是语文还是数学,但印象极深的是此翁古板、严厉,常常双手背在身后,在教室里踱来踱去,背后的手指间夹着一根跟我们个子一样高低的长细竹竿儿,大概是从扫帚把儿上抽取的,上面还带有没有去除干净的细小竹枝儿。此翁讲课,阴阳顿挫,浅显易懂。他很少站在讲堂桌的后面讲课,总是在教室里边讲边转悠,如果那个学生有跟学习无关的小动作,或心不在学习上,他的教鞭会不知不觉地落在你的身上,或点一下你的头,或指一下你的口,或挨一下你的手,或敲一下你的桌子,就是那么一个轻轻的提醒或警示,我们立马惊醒,皮惊肉颤,满血复苏,全神回归到学习中。那一年,多少野孩子都在他的教鞭下变得跟小绵羊一般。此翁的儿子跟我们同班,学习很好,一次我记得他的儿子是因为一件小事说谎,此翁的教鞭雨点一样落在他儿子的屁股上,当时是冬天,穿棉裤,教鞭棍儿把里面的棉套子都抽出来,他一边抡教鞭一边慢慢念叨,“错误事小,说谎失德!”他在隔壁的办公室里惩戒育儿,我们在教室里听得真真切切,心惊胆颤,暗自叮咛念诵“错误事小,说谎失德!”
  
  我自己以前也没见过戒尺,但见识过教鞭的厉害。戒尺在教育中也如教鞭一样,惩戒过错,警醒启示,育德正品。
  
  “戒尺”这个名字起得好,“戒”,警戒,惩戒;“尺”,尺度,标尺,标准。这些正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嘛。
  
  我的印象当中,据记载不少名人在人之初,都尝到过戒尺的滋味。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博学而又极为严厉的人,在他的三味书屋里,有戒尺,更有罚跪的规则,但是都不常用。
  
  在我从教的二十多年里,有一个问题,我问过别人,别人也问过我:在施教过程中,孩子到底能不能“打、罚、惩”呢?
  
  随着教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做教师的首先要有“德”。一个教师的威信绝不是“打”出来的。“打”或许是一种方法,但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
  
  从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孩子犯错误还是不宜下狠手“打”。“打”是为了教育,是为了让孩子知错、改错。“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当然,恰到好处的“打”、从爱心出发的“罚”有时候也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这种皮肉之疼,可以去邪气,杀傲气,长志气,养勇气。但是如果你把孩子当出气筒,宣泄你内心的情绪或偏见,那你只能打出晦气,显得自己小器,甚至有点“黔驴无计”。这是一着险招,没有大匠运斧之功,不用最好!
  
  郭沫若小时候读书,和玩伴趁老师外出,到书塾隔壁的桃园里偷吃桃子。园主告到老师那儿,老师没有用戒尺,而是跟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给他们出了道题——对对子:
  
  “昨日钻狗洞偷桃,不知为谁?”
  
  郭沫若一看,傻眼了,心想“老师全知道了,认个错儿吧!”随之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
  
  “他年进蟾宫折桂,必定是我!”
  
  还要用戒尺吗?老先生就眯着眼睛偷着乐吧!
  
  戒尺的使用,并不只是中国人的专利。我曾经读过美国人麦克姆林写的一篇题为《体罚》的回忆文章,文中的那位弗洛斯特女士自有她的绝招——让犯错误的“我们”闭上眼睛,然后用“那块著名的松木板子”狠狠地抽打坐椅的垫子。“我们实在受不了朋友受罚的痛苦,就都主动请求老师别打了”。这一次的“体罚”,虽无肌肤之痛,却记忆至深。
  
  看来,戒尺这东西不坏,到底怎么用?就不用我多说了。
  
  有一年我教高三的复习班,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基础知识亏空大,语法漏洞多,要想几个月时间把高中三年积累的基础补牢,学生得下狠心,做苦功,有毅力,有耐心,习惯好,还得细心。然而复习生往往习惯差,坏习惯是最难改的,“剩饭难汤”。我竭尽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好英语应有的好习惯,但收效甚微。我于是想着用戒尺惩戒屡教不改的痼疾恶习,以期学生能“痛改前非”。可是教育法规明文规定不准体罚学生、学校也反复强调不能教法粗暴,我的想法虽好,但也不能以身试法,我灵机一动,为自己设置一个“放火墙”——跟学生签订“自愿受惩戒协议书”,决定在现代的课堂启用尘封的戒尺。
  
  我在课余骑车到郊区,买了一截粗竹竿,劈下一片,有二指宽,尺把长,用小刀刮得光光的。在一个学生要回家的下午,我拎着自制的戒尺走进教室,对学生讲:
  
  “大家看,我手里的竹板叫戒尺,以后凡是惯犯不改的错误,谁犯谁受惩罚,也就是用戒尺打手心,愿意改过上进的请写一个自愿书,你本人签上自己的名字,回家让你的监护人也签上字,不愿意受惩戒的可以不写,犯错我也不罚。”协议如下:
  
  “自愿受惩戒协议:  
  我旧错不断,新错又添,屡错难改,自愿被老师用戒尺打手心,以促悔改,以铭在心,以求上进。  
  学生(签字)======;  
  监护人(签字)=====;  
  ==年==月==日”         
  
  学生返校后,竟然全部上交协议书,而且家长、学生都签了字,说实在的,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自从我用上戒尺,尽管每次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尽管用的次数不多,但我每次上课必带戒尺,总在手里拿着,在黑板上点着,在教学中比划着,在讲解中挥舞着。自从戒尺进了我的课堂,学生的旧错少了,基础好了,习惯养成了。记得第一次打手心时,挨打的是一个曾顶撞过班主任的“刺儿头”学生,本来按事先定的规矩应该打五下,我心里想着少打几下,生怕第一次用戒尺就没打响,自己的良苦用心就白费了,我就故作高腔、很严肃地问他:“屡犯这么严重的错误,你自己说,打几下?”,“打十下,老师,我怕不长记性!”
  
  那一年高考,英语成绩整体有大幅提高,受过“皮肉之苦”的学生纷纷私下找我要收藏我的戒尺,要带到大学去警示自己,我一一谢绝:“我的戒尺要在以后的课堂上继续堂堂正正地用下去!”
  
  我最后想说的是,作为教师,要有“菩萨心肠,金刚手段”——教有爱,仁中严;作为家长或是学生,“心中不能没有一把戒尺”——不能没有“戒”;更不能没有“尺”!
  

[责任编辑:王远] 

相关热词搜索:戒尺

上一篇:【我的扶贫故事】指尖传温情网络有力量
下一篇:这样的你,最美!

分享到:44.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