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平鼓词是当地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因它形式简单,演唱内容丰富,又能跟上时代步伐,深受广大曲艺爱好者和群众喜爱。如今,该项目也入选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鼓词作为民间曲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演唱艺术在上世纪中期非常活跃,走村串寨,特别在堂会、茶馆倍受欢迎,道具简单,演唱风趣,故事富有悬念,扣人心弦。一人一鼓两片钢板,再加上一桌一椅即可演出。1970年至1980年间,鼓词可谓家喻户晓,上至七十岁老人,下至七岁顽童,开口就能哼唱几句精品小段。
鼓词在镇平县各乡镇都有传承,安字营乡、彭营乡在上世纪80年代传承人最多。1871年郭大妮的“犁铧大鼓”流入镇平县,传弟子数代,其弟子赵文秀的传人李孝成与刘金魁把“犁铧大鼓”深化为现代的“鼓词”传予刘半调、李华亭等二十多人。
鼓词在历代曲艺演唱宣传上都能遍地开花,山乡、农村无处不能演出。它丰富的唱腔韵味,路歌,街景都能反映一朝一代的兴衰,精品小段,社会百态,生活叙事,顺口易懂,其宣传价值是别的剧种难以达到的。该项目第四代传承人姜玉良吸取老艺人们众多精品唱段,自成一家。代表作品有《打虎上山》《理发员下乡》《大老王剃头》《人口普查十九条》《老汉逛新城》《点兵》《啃骨头》《白姑娘出嫁》《放羊打狼》等七十多段;大书有《响马传》《水浒传》《五女兴唐》《千里驹》等二十多部。
据镇平县文化馆负责人介绍,鼓词是中原曲艺的一朵奇葩,扎根农村的它是曲艺界独特的艺种。它道具简单,演唱内容丰富,接近生活,开口成韵,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为保护该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县文化部门在中原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抢录基地录制《响马传》60段,以“鼓词”为主线拍摄电视剧《小鼓大戏》。3
[责任编辑:李树娴]